中华民族之魂的载体——中国玉

2008年09月06日

        中华民族之魂的载体——中国玉

                                                         /卓少东
    目前,国际称中国玉为软玉。这是相比较于翡翠而言,仅从硬度上给予的一个物理矿物学名称,是中国玉这种矿物在宝石门类中的一个物理界定。说句实话,这个界定在客观上,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以和阗玉为中心的中国玉器,从8000年前被中国人使用的那一刻起,它从来都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而出现的,它从来也没有单纯地作为被欣赏的饰物而出现,它决非是用其色彩和光泽耀人耳目的,而是以其品质的特殊性及中国人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启人心扉,养人性情的。
    作为宝石门类中的一种,玉的光泽也许还比不上玻璃诱人耀眼,然而正是这光而不耀(老子语)才是中国人认为的至高的境界,它发出润泽柔和的光,不会刺目,却可养心。其它如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等对玉的表述,其意思都一样,皆指刚正不阿的内在本质,而表现的却是柔和宜人的外在特征,说到底,中国玉是典型的中庸”“太极思想的极佳载体。也正因为玉符合不偏不移的特征,故而才有了孔子玉有九德的论述。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与他学生子贡有一次探讨起玉为何贵重这个问题。子贡问:君子如此器重玉,是不是物以稀为贵呢?孔子答:不是。以往君子用玉来比喻做人的品德。玉温润而厚泽,如同君子仁人之心,象征着人世间的德;玉的结构缜密如栗树,如君子处世严谨周密,是德的象征;玉光泽明亮而不刺目,如君子交友坚守原则而又不伤人,象征着德;玉组佩如列队仪仗,如同君子做人重视先后有序,是乃的象征;玉色通明,光明磊落,如同君子表里如一,诚实忠厚,这是德;玉色天青,如充盈苍天之气,如同君子气贯长虹之精神,这象征着天;玉之精神来自山川,如同君子附汲大地之灵气,又象征着地;玉制礼器神圣通达,君子正可借以参通天地,君臣可以德交流,以德为鉴,这正是君子行道有德的基础。这些,正是天下莫不以玉为贵的理由啊!《诗经》上赞颂君子如玉般质地纯正,无邪恶,所以君子格外看重玉。因而,孔子说:君子无故,玉不去(离开)身,这是因为君子与玉在比德啊!
    读者请注意这段话,这段话不仅记载在《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里,还记载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并以其贴切的比喻和显然的说服力被社会接受,进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孔子的这些话总结了玉器文化的本质,开启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又一道光辉之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不仅认为玉品就是人品,甚至在中国人的眼里,任何最美好的人和物都用玉来形容。琼楼玉宇最好的宫殿,最美的女人便是玉人,而伟男则称作玉树临风,金玉满堂便是富贵,完美的帮助称作玉成其事”……乾隆在审定用印制度时作了这样的朱批:嘉玉较良金尤为宝贵。这反映了一个盛世高水准文化修养的帝王对玉的基本态度。现代中国人的思想中也深深地打下了玉文化的烙印,宝物的字繁写就是由房子、和组成,简化字专家将所有的繁杂都去掉,单剩一个玉字在那里,人人一看就懂了。因为玉就是宝,简化字立刻就被大家认可。国家的国字,繁写框内一个字,在古时,就是国家,怎么样才让数亿中国人一看就接受字从到从的简化?也因为玉是中国宝物之最,玉最能代表中国,中国人都希望国家美好如玉,跟人人希望住的是琼楼玉宇,吃的是玉馔琼浆,配玉具剑,围玉腰带,直至入土也要着金镂玉衣装,一模一样。从此,无玉不成国的字就留在了人们的心里。中文词汇中切磋琢磨,形象地揭示了对事物的研究要如做玉般细致入微;中国人的毅力,专注和恒心,在玉器制作上表露无疑;世界上任何民族都经历了石器时代,唯独中华民族将其推向极至,延续至今;一件玉作的完成,少则几个月,多至几十年甚而几代人才完成。五色的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青玉)是神话女娲去补苍天的奇石。玉不仅寄托了中国人的许多超越现实的梦想,启蒙了中国浪漫玉义的诞生,中国人也从玉中悟出了朴素的辨证思想,开启了唯物主义思想宝库的大门。
    故宫博物院张广文教授说:我以为玉乃中华灵魂之所在,懂得了玉便懂得了中国精神。(《写在卓玉馆馆藏精品赏鉴的前面》)。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玉器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工艺艺术门类。其特殊性表现在其历史的悠久性、民族的特有性、材料的局限性、制作的专业性及复杂性、内涵的丰富性、审美的特殊性等诸多方面,它是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终极融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杰地灵,象征和代表着中华最高的人品与人格,这是任何一门工艺艺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所以玉的价值也因时而异,随人而别,所以说,黄金有价而玉无价。因为说到玉的价值,中国人肯定会连带起人生的价值。子贡问孔子:我有一块好玉,是做一个好盒子将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好商人卖了它?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不是也在待价而沽吗?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让秦始皇想疯了的那块赵国玉璧。秦始皇一直将此玉的价格哄到了十五座城池的地步,才逼得赵国将此璧亮相,而最后也因为本着失玉就失国的考虑,蔺相如才巧计完璧归赵。都是因为玉已经升华为一种象征,那就是人格的象征和国威的象征。
    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去把握玉文化,这样才能理解中国玉器既属于宝石又超然于宝石之外的重要特性。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外观如艺术品如宝石而内含着中华民族之魂的中国玉器了。
    通过宝石与玉的比较,我也从中悟出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差异。西方文明直观、现实,喜好钻石般艳丽的色彩,夺目的光泽,表达出经济的内核,中国文化函蓄,理想化,喜好玉所表达的内蕴,宜人的润泽,表达出精神修养的本质。西方文明用天然宝石表达向往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冲动,中国人用玉来修心养性,透出心远地自偏的一种随和。西方文明精到、机械,将钻石切割打磨成差异性甚微的无数块面以反射阳光;中国人随和,宏观,讲求临阵决机和随机应变,无可无不可,随玉之形琢成千变万化的器物,以表达内心美好理想。西方哲学的基础是逻辑思维,而中国哲学的基础是形象思维。西方人将宝石做出了美丽,中国人将玉做出了声声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总之,西方的宝石文化是物质文明,而中国的玉文化是精神文明。佩戴钻石首饰所体现的是人自身的物质价值,而佩玉则体现人的精神追求与享受。宝石类首饰,越佩带越沉旧,自身价值也随之递减,而玉器类则越沉旧越温润油亮,质地也越好,价值也越递增。与人的亲和力也越强,以至成为身体的一部份,再也不想分开。
    通过西方的首饰与东方的玉器各方面之比较,可以看出两大文明不同的价值概念和不同的世界观。这种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世界万物就是有阴阳二极之分。
    这些就是中国玉器所表达出来的人文意味,也就是玉器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知道了这些,再来简述一下中国玉的历史概貌和中国和阗玉本身,才显得主次分明。
    以和阗玉为主体的中国玉,是透闪石和阳起石矿物的纤维状微晶交织排列组成的矿物集合体,硬度为6.5度,密度为2.9-3.1,折射率约1.62左右,半透明至微透明。西方人口中称之为软玉,其实并不软,最硬的钢材都刻不了它。
    和阗玉的好坏有二个标准(这里仅指原料),一是颜色越正越好,二是细润度越高越好。在这二个标准基础上,越大越厚就价值越高。
    整个中国玉器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制作高峰期。
    第一个阶段是史前至汉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带有神秘化色彩,被中国人广泛用于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祭祀天地祖宗等,即以玉事神的阶段。玉还被用于等级制度及道德制度上,如陪葬品的数量及形状,配饰的标准,馈赠的轻重和仪仗用玉之类,许多器物至今还不清楚其用途和制作目的性。  
    
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体现了超凡的想象力、梦幻般的夸张和先民对大自然生命和非生命独特的理解,玉器多被地位最高的王、候、巫、医及其亲属们拥有。
    第二个阶段是唐以后至今。这个阶段的玉器完全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全面向生活化、世俗化、日用型,趣味型转变,将古时对玉虔诚的信奉演为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祈求和庇佑,就是如今所说的好意头。这个阶段的玉器作为商品已开始在平民中流通,在日常生活用具里出现,制作玉器的目的和用途一目了然。
    在这个阶段,现实主义占了玉器制作中心玉导地位,体现了非凡的创造能力,实用主义和生活素质的提高,玉器多被富贵人家所拥有。
    中国玉器史上有二个制度的高峰期,一是战国两汉期,那时思,想活跃、开放,又发明了脚踩为动力的跎机,大大激发了制作热情;二是清乾隆期,因为皇帝的推广提倡,加上交通的发达,疆域的被完全控制,故而原材料极为丰富,虽然路途还要死人,虽然制作还特别耗时。这两个时期作工极其精美考究,繁纹缛节到无以复加,但前者明显有大汉朝的霸气和灵气,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总结,后者明显的精雕细琢和匠气,是现实主义玉器的顶峰。
   撇开中国玉器文化层面,我还是十分欣赏那志良先生的那段名言,在此抄出以作结语。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志良先生说:玉由粗拙不堪到晶莹剔透,其历程是艰辛的。这就难怪重感情中国人,要含它与君子的风骨相媲美了。如果你知道在那技术虽精湛,工具却原始而绝不简便的时代,一个精美的玉器作品,从采玉、开玉到雕琢成器的全部过程,可能要耗费掉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更长久的光阴,那么,在对玉的喜爱里,恐怕要再加上一份楚楚的痛惜吧!因为,那不仅是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岁月的一部份,还是生命的全部。


Top